《中國制造2025》提出了五大工程,包括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、強化基礎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綠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。目前,五大工程已全面啟動,并取得初步成效。
從具體成效看,在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方面。第一家國家級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掛牌成立,國家級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建設方案也已通過論證。與此同時,各省市還建立了19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。這個制造業創新中心解決的不是單個企業有能力去解決的關鍵技術,而是主要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突破。
在智能制造工程方面,開展了226個智能制造的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和新模式應用項目,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。從示范項目實施一年后前后對比的調查看,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8%,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了9.5%,運營成本年平均降低了21%,產品研制周期比過去平均縮短了35%,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了27%。探索形成了一批較成熟、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智能制造新模式,在技術標準方面研究制定了數字化工廠參考模型等一批關鍵的標準,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架構。
此外,作為智能制造的代表,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。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,中國電子學會發布《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(2017年)》。報告預計,2017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2.8億美元,2012~2017年平均增長率接近28%,同期全球平均增長率僅為17%。機器人所用的伺服電機、RV減速器、諧波減速器都已實現突破。
在工業強基工程方面,已經建設了19家首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,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、關鍵基礎材料、先進基礎工藝的“卡脖子”問題得到了解決。如高端航空緊固件等一批產品打破了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。突破一批關鍵基礎材料技術,如高標準軸承鋼材料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。若干先進基礎工藝獲得重要進步,如超超臨界火電機組不銹鋼管實現產業化。產業技術基礎不斷夯實,如數控機床、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累計發布1.1萬余項國家和行業標準,第四代移動通信等97項提案成為國家標準。
在綠色制造工程方面,累計實施了57項高風險污染物的削減項目,組織了99家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的示范企業試點,推動了51家工業園區創建國家低碳工業園區。2017年中國綠色制造聯盟在京成立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,成立中國綠色制造聯盟,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綠色制造理念傳播,加強政產學研金用等互動交流,增進綠色制造國際合作,推動綠色制造產業發展壯大。
在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方面,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、多軸精密重型機床、數控沖壓生產線等產品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。ARJ21支線飛機已經投入商業運行,C919大型干線噴氣客機即將首飛,AG600水陸兩棲飛機也要在今年之內實現首飛,同時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、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。
五年來,越來越多的大型制造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,利用布局工業大數據分析手段,提供面向行業需求的定制化數據分析和應用解決方案,加快構建基于產業生態的新競爭優勢。在政策的引導下,企業創新熱情大幅提高。
比如沈陽機床依托與神州數碼聯合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,構建融合消費者、設計師、制造商、解決方案提供商、硬件供應商的SESOL平臺,推出共享經濟模式,實現了用戶按需購買加工能力,并按加工零部件的品種、數量、加工時間進行付費。阿里巴巴整合淘寶工廠平臺上數萬家企業的制造能力,實現了一個定單多家工廠加工在線協同,解決了制造資源分散、供需不能有效對接帶來的產業鏈運轉效率不高、產能過剩等問題。航天科工打造“航天云網”平臺,通過平臺上匯集的行業大數據,牽引上下游企業,提高資源配置效率。上線一年來,注冊量已經突破17.7萬戶,覆蓋金屬、裝備、電工、電子等制造行業,平臺整體成交額已達97.65億元。